杨衡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座机电话:0512-62871526
个人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Heng_Yang/contributions
教育科研经历
2001年-2005年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技术 学士学位
2005年-2008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移植免疫 硕博连读
2008年-2012年 南巴黎十一大学 免疫学 博士学位
2012年-2016年 法国健康与卫生研究院INSERM U1138 博士后
2016年-2020年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20年至今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研究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研究。
研究成果
1. 调节性T细胞上的抗肿瘤功能分子靶点寻找: 目前基于共刺激分子,如CTLA-4, PD-1设计的抗体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这类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副作用在临床上不可忽视。我们从调节性T细胞表达谱出发,试图寻找既有抗肿瘤的效果同时又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副作用的靶标。通过对Treg microarray分析,我们找到了一个离子通道的靶点。在小鼠上特异性敲除这一离子通道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同时没有系统性的自身免疫副作用。
2. 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调控因子寻找: 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不仅需要激活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同时还需要肿瘤细胞抗原能够被有效摄取和抗原提呈给树突状细胞并激活它。我们研究发现IL-6家族的反式作用因子Stat3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Type I IFN 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化疗的效果(Cancer research, 2015)。我们最新研究也发现:necroptosis是一种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细胞死亡方式。 Necroptosis关键激酶RIP3在肿瘤细胞上的敲除会抑制化疗激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影响抗肿瘤效果(Oncoimmunology, 2016)。
3. 抗病毒中和抗体开发:通过建立病毒抗原表位噬菌体文库,我们研究感染者血清抗体谱,通过功能验证找到可产生中和抗体的抗原表位,筛选出的抗原表位可用于疫苗开发。通过建立患者PBMC全抗体噬菌体文库,我们筛选出相应抗原表位的全人源化的抗体,通过功能验证,评估体内体外中和能力,看成药可能。